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818-895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舆情解读:合肥“房叔”案凸显“村官”监管漏洞多

舆情解读:合肥“房叔”案凸显“村官”监管漏洞多

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14-09-30 13:59:00

八年前,不少人称呼方广云为“方书记”;两年前,大家称呼他为“房叔”;之后一段时间,同病房的病友称其为“老方”;9月29日,在庭审现场,检察机关称呼方广云为“被告人”。

称呼的不断变化源于方广云涉嫌贪污一案在查处过程中的一波三折。经历近两年的漫长等待,公众和举报者终于在9月29日这天等来方广云受审。

回顾方广云案,一个中国最基层的村官——合肥市站北社区原书记通过编织利益“棋盘”,拉拢腐蚀监管各环节关键人物,违规侵占安置房,不费吹灰之力攫取本该属于拆迁户们的房产。

在人们为生计、为一套房产而发愁、疲于奔命的年代,方广云为何能轻易聚拢如此多的房产?关注合肥“房叔”案,更应关注其背后隐藏的监守自盗似的利益掠夺。“小官巨腐”的背后,应反思的是制度的失守和权力的失衡。

合肥“房叔”方广云受审引舆论关注

9月29日,合肥“房叔”方广云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他以被告人的身份坐在法庭里。

在法庭上,公诉机关指控方广云贪污18套安置房,涉案达398万多元,滥用职权、受贿致他人非法获取安置房45套,造成公共财产损失人民币837万多元 。

2012年12月26日,网安徽频道独家报道方广云被村民举报“非法侵占136套回迁安置房”,这成为方广云被称为“房叔”的开始。之后,方广云一直是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关于其如何骗取安置房、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以及发家经历,都被媒体一次又一次挖掘、探秘、报道。

在庭审现场,方广云身体患病、辩护律师要求退还方广云多上缴的10万元涉嫌贪污的款项等细节,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此事的关注热度。

从9月29日方广云案开庭的前一天开始,媒体即对准了方广云,在9月29日庭审当天舆论的关注度达到最高。

9月28、29日两天,关于方广云案的网媒报道即达到836篇,微博达400多条,成为两天时间里安徽地区舆论场中热度最高的新闻。

“小官巨贪”呈多发趋势

不少网友感叹,“一个小小的社区书记竟然能贪这么多。”

新浪微博网友“cn_hz_eric3151344807”感叹“我一辈子还沒有一套房呐,现在的还是一年前申请,三个月前才拿到的公租房。我嘀乖乖啊,房叔竟然有18套,难以想像啊!”

正因如此,认证为合肥市肥西县纪检委的官方微博“廉洁肥西”直称方广云案是“小官大贪,属于专家们所说的‘蚊子’”。

方广云案其实只是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件之一。

一直以来,村官腐败给人的印象不过就是“吃拿卡要”,往往数额不大,小打小闹罢了,而且在官员管理序列中,他们“无级别”的身份,也容易让人觉得“不必过于放在心上”。

而现在的事实证明,“小官巨贪”已经呈多发趋势,且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社会影响上,都足以造成巨大损害。

今年7月,中央第二巡视组向北京市反馈巡视情况,指出北京存在的“小官巨腐”等问题。随后,北京短时间内就对56名乡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严厉查处。

据媒体不完全调查,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公开的村官违纪违法案件中,涉案金额超过千万的有12起,涉案总金额高达22亿元。12起村官腐败案,金额达到22亿元,平均一起1.83亿元,足以叫人跌破眼镜。

安徽省检察院曾透露,2013年1月至10月,安徽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办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366件586人,案件数和人数已达到去年全年的96.6%和91.9%,超过2010年全年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针对“小官巨贪”,反腐败专家、中央党校教授林喆曾发出“腐败落势化”警告:腐败从高职位向下落,即向科级官员及科级以下滑落,腐败现象在向基层渗透。

“小官巨腐”折射制度失守、权力失衡

基层村镇干部贪腐的新闻层出不穷。媒体、专家都曾呼吁关注基层腐败,并提出建议要制约基层腐败,最基本的是要从制度着手,加大对基层用权的监管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公开运行,通过加强监管来关上村官腐败的“方便之门”。

不少专家提出,要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将财务信息在网上进行公开,接受百姓监督;纪委等部门还要加强对村级腐败的巡视检查。

然而,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对于村镇干部的监督制度已经失守、权力早已失衡。

据媒体报道,方广云早在2005年就被瑶海区纪委撤销了站北社居委党支部书记一职。然而,他在2005年至2011年的6年时间里,却从未离开过站北社居委书记这一工作岗位。而其疯狂套取安置房,也正是在2005年之后的时间里发生。

社区书记被撤职6年未执行,可见制度约束、监管体系已成摆设。更令人吃惊的是,举报人几年来多方奔走四处反映问题,但遇到的是“相互推诿、扯皮”。如果说之前相关部门不了解情况,那么举报人反映之后,还互相推诿,如此作为,如何能够查处腐败,又如何能够让公众放心?

撤职决定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未被切实执行;面对举报,“互相推诿、扯皮”;监督措施“流于形式”,监督缺位……如此多的因素交织,基层干部怎么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呢?

经济学博士唐志军评述说,各类“房叔”事件的发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普遍存在的制度失守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制度之所以失守,是因为权力的失衡。如果没有较好的权力结构,即便制度再完善,也会因为权力作恶而走向失守。

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正道

安徽省纪委研究室此前出台的一份报告指出:农村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相对真空,导致一些“村官”权力失控,乡镇监管机制缺失。

报告中分析少数乡镇领导有“村官不是官”的思想,认为村干部只要能完成经济发展指标,吃点拿点无关紧要,对村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睁只眼闭只眼;而群众监督又难以落实。

该报告中也认为,“村官”虽小,但腐败的危害很大。“村官”腐败,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

腐败村官,“官”虽小,但确是“活跃”在群众中的苍蝇,与群众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小官巨腐”已经到了非查不可的地步。要想改变“小官巨腐”的现象,必须加大监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下大力气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中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各级纪委的监督责任,绝不能让制度变成摆设。

只有让大家认识到“小官巨腐”的严重性,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得到真正落实,基层干部才能“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才不会再次出现像方广云那样“被撤书记6年仍干书记”、村民四处举报却遭遇推诿、扯皮的现象。

(东方剪报舆情监测中心)

* 表示必填留言:
* 联系人: 请填写您的真实姓名
公司名称: 请填写您的公司名称
联系电话:
* 手机号码: 请填写您的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联系地址:
* 描述:
请填写采购的产品数量和产品描述,方便我们进行统一备货。
此文关键字: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