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对处置:让人惊讶的10大传播心里
舆情从诱因到爆发极为复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互之后,公众、媒体出发于不同目的将舆情推至风口浪尖,对政府、企业形成严峻挑战。那么政府、企业想要有效管控舆情,进行舆情应对处置,怎样才能与键盘党打成一片,就必须掌握好引导传播舆情的的心里。
(1)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即一个人内心所激发出心理抗拒,是网络舆论应对与引导中常见的现象。如果在交流中过分强调己方的意见,就会引起对方心里不适,对方就会本能地产生逆反心理。
好奇心也可以产生逆反心理。越是禁止的,人们越是好奇。另外,过分夸张和言过其实也会产生逆反心理。一些政府、企业、机构在危机处置中如果使用过多空泛的大话套话,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网络应对和管理中很有启发。比如,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样的事实:过分限制某些信息的传播,反而会激起更多人们传播这些信息的欲望。阻止谣言的传播往往让谣言传播得更快,这是因为:很多人传播某个消息,其实并非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消息,而仅仅是出于他们“打破了某种限制自己自由感”的逆反心理。
(2)态度比事实更重要
在快速阅读的新媒体时代,传播力和影响力经常并不在于事实和逻辑的传递,而在于态度和情感的传递,这就是态度传播。
比如戒烟,人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只有让人痛恨吸烟,才有可能戒烟。有时候理性告诉人应该怎么说,但是人就是不喜欢,或者不习惯。所以,传播力生成和影响力要素中最直接的,就是情感和态度的传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注意情感和态度的塑造。
在一些灾难性事故的政府新闻发会上,即使发言人发布的事实再翔实,如果缺少一句真诚的道歉,没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慰问,其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尽管最基本的传播是事实传播,但在情绪对立对方先有偏见的情况下,最有效的传播是态度传播,即最重要的是把你恰当得体的态度首先传递出去,否则就很容易形成各说各话、各执一词的局面,失去了第一时间争取对方谅解和理解的机会,也不利于为下一步更好事实传播而准备的必要基础。在危机面前,最重要的往往并不是对错,甚至也不是真伪,而是“态度”。
(3)坏消息与刺激的痴迷
坏消息总比好消息传播得快。人们之所以更加容易关注负面新闻,是因为在漫长的演化中,人类只有拥有了超强的危险感知能力才能生存,而“坏消息”往往意味着危险。生活在社会中底层的大多数人,他们的焦虑感和不安感更加强烈,所以也就越对危险信息更加敏感;在极短的时间里跟着感觉走,选择那些更“刺激”人们情感和情绪的信息进行转发,而那些更为完整、理性、严谨的信息,往往在网络的众声喧哗中沉没底层。所以,危机预防比危机应对更重要。
(4)叙事戏法
从受害者角度的描述,和从施害者角度描述,传递给人的好恶程度就有差别。同一素材的不同叙述结构,也会提供不一样的故事。此外,语言风格、感情色彩等也能影响同一事实所带来的杀伤力。
(5)双面传播
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提供双面乃至多面信息,有助于他们了解事件复杂性,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判断。传播学规律认为,一般来说双面展示更有说服力。比如先说一个缺点,再说一个优点会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对传媒素养较低的群体,应该优先考虑的是不要把他们弄糊涂,所以最好是就事论事,提供简单清晰的单面事实甚至断言,反而有好的效果。
(6)从众心理
公众可以极化和放大信息。所以,争取好评的捷径是争取最先的好评。
如果群体中一开始就有人认为一个人好看,整个小组的人就会越来越认为这个人美丽动人。大家的互动就像一个回音室,会很快把声音变大并变得更加极端。
(7)“定时炸弹”效应
政府或企业形象、品牌构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旦这一形象在网民心中树立起来,要否定它十分困难。网民如果认为一个人或者品牌是“好”的,你就是有一百个理由,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有一千个理由为之辩护。好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多面的、丰满的、有人性的形象。如果形象过于伟岸和完美,就会形成“定时炸弹”效应,稍微一个小瑕疵就会立即引爆,形成戏剧化效果,引发危机。
最后,小编想告诉大家,无论如何预防危机才是关键,如有突发舆情,找对场子,抓住心里才是舆情应对的最好方法。
* 联系人: | 请填写您的真实姓名 |
公司名称: | 请填写您的公司名称 |
* 手机号码: | 请填写您的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 |
* 描述: | |
相关资讯
同类文章排行
- 舆情应对处置:让人惊讶的10大传播心里
- 外媒监测:乌克兰总统:不相信特朗普与俄罗斯“勾结”
- 外媒监测:民调:约90%的俄罗斯人赞成普京的对外政策决定
- 媒体监测:同样购15瓶醋 一超市对华人和西班牙人两种态度
- 【东方剪报】汽车行业舆情监测助推汽车企业的关键
- 舆情风口的金融业如何做好金融舆情监测
- 东方剪报舆情监测:大数据时代 政府舆情监测如何化零为整?
- 舆情应对处置最有效的3种方法
- 媒体监测招标:中国开发商将建新西兰最高楼 计划建52层高209米
- 东方舆情监测:西安地铁约谈三号线电缆施工监理单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