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拒绝高校涨价背后的网民逻辑
自六月以来,多地陆续传来公办普通高校学费调整消息,舆情走势几度攀升。继7月中旬浙江高校涨价听证会后,8月上旬新华网刊发聚焦高校学费大幅上涨的稿件再度引爆舆情,文章直指高校“一边‘乱花钱’一边‘喊缺钱’”现象,引发网民共鸣。在此,我们尝试剔除网民说“不”的单纯情绪宣泄以及非理性抗拒,努力去理解背后的复杂逻辑。
本轮舆情存在以下三大特点:
1.敏感时间节点下的过激作为,逐利丑态与其“象牙塔”形象形成强烈反差。教育部曾明确要求高校学费从2007年起五年内不得上涨,然而5年“限涨令”刚过,各地就迫不及待要涨学费,且部分增幅超过50%,舆论指责此为“报复性上涨”。高校有“象牙塔”之称,当精神净土打出“涨价没商量”的牌,更配上“急不可耐”的表情时,网民心中极易产生抵触情绪,任何合理的理由也都可能被忽视,或被斥为“借口”。
2.舆情传播中个例被放大,激化矛盾加剧民意反弹。传播过程中,在媒体有意或无意作为下,一些个别现象被夸大,易使网民形成“学费大幅上涨”的失实印象,焦虑之下势必加剧民意反弹。
例证一:“读研3年花费超8万元”。该数据出自2014年广东省研究生新的学费标准,事实上号称高达每学年28000元的“天价”只覆盖7个特殊专业(如金融硕士、艺术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博士),且为最高限价。与此同时,“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区分硕、博士)最高学费标准为18000元/生·学年”,且“普硕每生每学年不超8000元”。
例证二:“部分省份平均涨幅高达50%”。该数据出自2014年宁夏普通高校学费标准,文史类(2600元调为4000元)、理工农类(2800元调为4400元)、医学类(3000元调为5300元)的学费涨幅均超过50%。不提基数和上涨绝对值,单突出涨幅缺乏实际意义。事实上,学费涨幅与经济发达程度呈负相关已在各地有所体现,如贵州34.6%、广西36.2%、湖北25%、山东21%、福建20%、江苏17%。
3.议题出现与多个社会深层矛盾交织的现象,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其一,高校要求涨价,不可避免就要面对网民“高价是否等于高质”的质问。舆论联系令人堪忧的就业率,以及毕业生仍普遍“啃老”或“月光”的现实,引发议题转向对我国大学办学理念和水平的质疑、对教育改革迟缓的不满等。其二,涨价问题亦引发网民关注教育经费的使用。舆论联系各地频繁曝光的政绩工程、学术腐败事例,引发议题转向对我国大学整治贪腐、建立健全经费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等。
此外,相较于2013年2月研究生全自费改革引发的舆情,本轮高校涨价舆情无论是舆论热度和影响力上均有过之而无不及,遭遇到的阻力更是远超前者。背后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两点:
1.二者存在本质区别,本科教育的社会公益属性不容忽视。从招生规模来看,2014年全国本专科招生总规模为701万人,而研究生招生规模仅为63.1万人,前者所涉及的直接利益群体规模远大于后者。从学费来源来看,本科阶段学生学业重、缺乏谋生手段,多由家庭全额承担,经济承受能力较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生本人经济来源多元化,经济承受能力较高。从公益属性来看,高等教育中本科阶段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成本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民众对此也有着更高、更理所当然的诉求。从选择权来看,本科毕业生作为有谋生能力的成年人,可以用脚投票,对研究生自费说“不”;但任何一个高考考 生及其家长,却绝不愿对一纸高考录取通知书说“不”。此等单方面的“涨价没商量”,让现实中的别无选择的网民只能趁此机会在网上大声说出“不”!
2.二者舆情处置方面高低立现,研究生全自费舆情引导卓有成效。目前高校涨价事件的舆情处置仍停留在各地层面,缺乏统筹安排,然而在研究生全自费事件中,一旦发现舆论风险出现失控势头(尤其是媒体误读),或将影响贫困学生报考热情时,教育部即通过各大权威媒体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尤其是对网民最为关心的贫困生资助问题答疑释惑,广泛宣传了与全自费改革配套的多元奖助政策体系,其意在激励的政策用意也赢得了舆论的认可,最终顺利平息了公众的疑虑。
* 联系人: | 请填写您的真实姓名 |
公司名称: | 请填写您的公司名称 |
* 手机号码: | 请填写您的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 |
* 描述: | |
相关资讯
同类文章排行
- 九寨沟舆情速读:灾难中那些愛的本能!
- 为您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 舆情回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载体
- 舆情应对处置:让人惊讶的10大传播心里
- 外媒监测:乌克兰总统:不相信特朗普与俄罗斯“勾结”
- 外媒监测:民调:约90%的俄罗斯人赞成普京的对外政策决定
- 媒体监测:同样购15瓶醋 一超市对华人和西班牙人两种态度
- 【东方剪报】汽车行业舆情监测助推汽车企业的关键
- 舆情风口的金融业如何做好金融舆情监测
- 东方剪报舆情监测:大数据时代 政府舆情监测如何化零为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