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监测:关于媒体融合的6个追问
六大问题
一、如何对电视产品进行互联网化改造;
二、生产线如何适应全媒体生产和多平台分发;
三、现有的电视主业是事业体制,新媒体是企业体制,两个体制如何贯通、融合;
四、薪酬制度、用人机制,如何改革才能吸引人;
五、投融资方式怎么和市场对接、和市场同步;
六、内部利益关系如何调整。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没有一个是容易的,都需要管理体制、思维观念、生产流程、人员队伍等等转型和升级。”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联系方式:010-65579931
1、媒体融合的动机
受众需求和接受习惯的变化
现在,全中国有2.6亿观众经常使用电脑收看电视节目,有1亿观众经常通过手机看电视节目,超过80%的人看电视的同时使用其他电子终端收看电视节目。
媒体影响力格局的变化
媒体影响力的第一指标就是渗透率(接触某一类媒体13岁以上的观众人数占整体13岁以上的人群的比例),它最能说明媒体影响力。
传统媒体受众比例和人数的下降。其中,下降最快的是报纸杂志,2014年全国报纸发行量比2013年下滑了30.5%。电视尽管渗透率很高,但观众流失现象在持续。
广告收入的变化。网络媒体已成为第一大广告收入媒体。
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量、手机网民数量、互联网普及率、网络在线阅读等,都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2、国外媒体融合实践
第一,再造采编流程,打造全媒体传播平台。
建造一个全媒体的融合编辑部,打造跨平台的多媒体新闻中心,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这一融合方式在国外比较典型。即记者统一管理、全媒体运作、一套人马采编、内容多次开发、一个平台、多样化产品,做大数据新闻、融合新闻、集成互动新闻、可视化新闻等。
比如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大蜘蛛网状的办公格局”,蜘蛛网式的办公格局不是简单的办公格局的调整,它实际上是媒体融合的一个具象表现,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并不存在“你我”的区分。
第二,强调用户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定制化服务。
国外的内容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巨变。比如《纽约时报》强调的非印刷化思维,即电子传播、网络传播。它要求:第一步,推出三句话新闻,满足受众需求;第二步,发后续新闻,“故意落后”;第三步,强化用户理念,日常新闻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不推送,除非发生重大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用户至上。
美国Netflix的《纸牌屋》在制作过程中,所有人物、情节、设计,全部来自于用户的数据调查。这是典型的以用户为中心。
第三,借船、造船,既可以借别人的力量,也可以自己创造。
首先在“借船”方面,美国收视率最高的CBS,不仅仅给自己制作电视剧,还给Hulu、Netflix这些网站做定制电视剧。“造船”方面,比如半岛电视台,2014年推出一个新闻应用,叫卡片式新闻,即根据移动接收特点,再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做的小节目。
第四,利用新媒体把年轻观众拉回电视前。
CNN近年集中力量开发新闻微视频,目的就是吸引年轻人转瞬即逝的注意力。如其开发的“你的15秒清晨”视频新闻系列。
日本《每日新闻》利用二维码深度贴近年轻人生活方式。他们将报纸做成矿泉水瓶包装,同时在包装上打印二维码。年轻人喝矿泉水时既能把包装拆了看报纸,也可通过扫瞄二维码进入《每日新闻》。
BBC更彻底,把电视频道停播,改成专门的网络播出。如,BBC3的青年频道已经停播,但电脑、手机都可以收看。
第五,大量付费阅读,即所谓的付费墙。
现在美国有500多家报纸都设立了付费墙。最早的是《纽约时报》,付费墙为其创造了上亿美元的营收。国内没有付费阅读的习惯,所以这种模式在国内还比较艰难。
第六,利用产业并购或联盟的方式。
产业并购包括平面传媒收购电视传媒、电视传媒加入新媒体、传统媒体收购新媒体、个人收购传统媒体、数字媒体收购传统媒体等。再有就是,电视台+电视台,电视台+新媒体,电视台+平面媒体,电视台+节目公司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联盟。
3、国内媒体融合的尝试
国内的整体趋势跟国外差不多,但是力度和效果现在还有差距。
国内在媒体融合上,首先注重的也是重塑采编流程。比较成功的是中央厨房全媒体编辑部,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民日报》,把印刷媒体的运行方式变成了电子媒体的运转方式,24小时全天候运转。新华社也采用类似的方式。
此外,中国的很多媒体还在抢占未来的发展机会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央视投入4个亿用于中国移动的招标,在中国移动的合作手机中预装央视APP的客户端。湖南广电提出了芒果独播,今年芒果TV和湖南卫视又联合投资10个亿,用于2015年周播剧的独播,加大了自制力量。
在传统媒体里,只有读者、听众、观众,没有用户。而互联网思维的关键就是用户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这个理念目前中国有些媒体做的比较好,但对于主流媒体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其中,加强用户理念的原创内容大有文章可做。
从人才、技术等方面,各大媒体也做了不少努力。例如《光明日报》与微软合作,面向Skype用户推送“时光谱新闻服务”,并推出媒体云,为广大媒体机构提供云计算服务。
4、当前媒体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的模糊
尽管传统媒体都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但究竟怎么做和如何看待仍然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甚至不统一:
仅仅是把新媒体看做传输渠道,以广播电视为主来发展新媒体,还是向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媒体战略转型?
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吃掉传统媒体?
是应该着眼于现在的用户,首先把报纸、广播、电视这些核心用户服务好,还是数字优先,大力吸引数字用户,为未来投资?
是以内容为主,还是内容、平台并重?
4G时代,是借船出海、造船出海,还是买船出海?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强化视频节目的社交化互动传播?
2)体制问题
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以及薪资的不同,人员归属、身份、薪酬、管理、人才、培训,这些都和体制相关。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媒体融合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难度很大。
3)技术问题严峻
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关键支撑,现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绝大多数掌握在商业网站手里,而不是在广播电视机构。传统媒体的内容是强项,但却因为技术问题,不得不将优质内容拱手相让给商业公司、互联网站。
5、针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第一,媒体融合要首先考虑建立跨媒体的一体化的采编播运营模式,这是核心。
业务再造转型,涉及几个问题:第一,主力架构。大蜘蛛网式的办公能不能实现?第二,人才对口;第三,用人机制;第四,有效模式;第五,综合考评体系。
从团队来说,一体化的团队要干什么?第一,内容策划;第二,内容和制作;第三,多平台分发;第四,多平台推广;第五,版权维护;第六,广告营销。
同时,一体化运营还要考虑产品集群问题。比如产品至少应该包括平台类的产品、应用类的产品、内容类的产品、硬件类的产品,才能谈得上全面覆盖,覆盖内容,覆盖平台,覆盖终端。
第二,建立先进的技术系统。
第三,要建立跨媒体的多屏幕传播平台。
第四,建立市场化的产业营销模式。利用好微博、微信、二维码等新平台技术,捆绑式整体营销。
此外,并购、合资、合作这些手段都可以考虑,拓展传统媒体新的业态。
来自东方剪报全媒体监测
如果您需要提供全媒体监测可以填写下面表格和我们取得联系。
* 联系人: | 请填写您的真实姓名 |
公司名称: | 请填写您的公司名称 |
* 手机号码: | 请填写您的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 |
* 描述: | |
相关资讯
同类文章排行
- 全媒体监测:关于媒体融合的6个追问
- 全媒体监测:媒介有效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三大着力点
- 全媒体监测: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人的生存法则
- 全媒体监测:亚欧多国主流媒体参访甘肃
- 广告监测:今年春晚要展示更多主旋律节目
- 广告监测:习近平将于9月22日到美国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
- 广告监测:淘宝新计划淘宝广告或将无处不在
- 广告监测:轻信借贷广告借3万竟让还10万
- 广告监测:Bouh Cheiguer说中国车占领阿盟需做广告
- 广告监测:谷歌停播Flash广告 HTML5何以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