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818-895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舆情分析:舆情数据、风险预判与危机传播

舆情分析:舆情数据、风险预判与危机传播

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16-07-22 05:34:00

2016年7月10日,中国应急管理学会舆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舆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张志安发表了题为《舆情数据、风险预判与危机传播的主题演讲。

我想从一个案例和手中的一些舆情数据开始,来谈一谈舆情传播中的舆情数据、风险预判和危机传播之间的关系。这个案例就是发生在2014年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严重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有媒体报道,2014年外滩灯光秀与往年发生重大变化。第一,地址改变,由外滩改为外滩源;第二,参加条件改变,由免费、不限制人数改为凭票入场、限定2000人参与;第三,地址调整的信息并未经过媒体和政务微博有效传达给受众,导致众多游客依然前往外滩。

回顾媒体报道发现,相关信息其实已经通过上海媒体和官方微博等进行了传播,但是仍然发生了踩踏事故。通过对相关舆情数据的抓取和整个过程的复盘,我们发现,事故发展之前的一周内,媒体中关于“外滩灯光秀”的报道继续增加,正确消息和可能产生误导的消息在数量上不相上下。 

可见,公共政策调整时,如何将信息有效、充分地传达给受众,可以实时采取大数据挖掘的方法跟踪、分析和预警。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重视政务发布,但不要路径依赖、不要过高期待、不要各自为政、不要单向传播。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也给我们带来公共传播的启示:如何紧扣公众需求和公众利益来提炼精准信息进行发布?如何处理告知性信息和说服性信息的关系?媒介融合和细分时代,如何实现传播渠道的组合?如何根据网民跟帖、评论等评估信息传播的效果?如何对公众行为做出预判,评估公共治理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

 点击图片体验舆情分析服务

 

 

联系方式:010-65579931

舆情研判:数据挖掘的意义

上海踩踏事件提醒我们,既然我们现在已经具备技术条件,可以监测、挖掘到多维度的信息,那就要将之运用到危机事件的预警和研判中,而不能停留在事后的追溯和反应应急上。在这个案例的基础上,接下来探讨一下舆情数据、风险预判和危机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就舆情数据挖掘而言,我们应该在研究层次、掌控水平、数据获取、分析方法和理论修正方面做出改变。在研究层次上,我们从小样本研究提升为大样本研究,由个体拓展为群体;在掌控水平上,不仅停留在描述和解释,更注重预测和控制;在数据获取上,成本不断降低;在分析方法上,我们意识到不仅需要数据的抓取,还需要数据的调查;在理论研究层面,我们在思考互联网语境下是否有效,并得出结论,需要运用多学科理论融合。

我们对于舆情数据的研究分为五个平台和三个舆论场。五个平台分别为:新闻网站、微博、微信、论坛和新闻客户端;三个舆论场为网络媒体舆论场(以新闻网站为主)、移动媒体网络舆论场(以新闻客户端为主)和自媒体舆论场(以微博和论坛为主)。

在研究对象上,可分为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四个方面,我们应当逐渐超越对新闻事件和话题的研究,达到对公众心态和观念的研究:在研究层次上,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在微观方面所做的尝试逐渐增多,力图实现舆情数据的本地化和社区化。

舆情研究也更加注重多维数据的挖掘。通过机器学习和语义分析方法获知网络舆论场的议题分布(热门词、关键词)与意见分布(支持/反对/中立),以进行显舆论研究;通过在线文本情绪分析工具和表情符号情绪监测,实现潜舆论研究。在行为舆论方面,我们可以提取网民注意力、关注度、态度倾向、舆情态势等方面的数据;在舆论主体方面,通过分析工具获取网民特征(人口特征、地理、喜好)、网民社会关系(意见领袖)等方面的数据。

而对网民认知框架的研究包括关注、情绪和态度三个方面。首先要了解网民关注。信息消化率比到达率更重要,客观信息到达率不等同于网民的消化率,他们可以视而不见,因此要了解网民实际愿意关注什么。其次,要懂得分辨网民情绪。愤怒不一定是负能量,正确理解网民态度需要更加细致的情绪分类模型。最后,要解析网民态度,归因指明化解之道。积极的归因是:对待好消息,认为是内因、稳定、普遍的;对坏消息,认为是外因、暂时、特殊的。消极的归因则相反。辨明网民归因逻辑,针对性引导,才是化解之道。

来自东方剪报舆情分析

相关关键词:媒体监测新生代舆情监测外媒监测

 

 

 

如果您需要提供舆情监测服务请填写以下表格

* 表示必填留言:
* 联系人: 请填写您的真实姓名
公司名称: 请填写您的公司名称
联系电话:
* 手机号码: 请填写您的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联系地址:
* 描述:
请填写采购的产品数量和产品描述,方便我们进行统一备货。
此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