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话题】为什么博士生会质疑:在农村,知识无用?
最近,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引起舆论的关注,文中提到农村“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引起广泛的争论。事实上,知识在农村无用论是个多年来就一直在被反复质疑的话题,为此,九哥整理了近日和这些年一些相关的反思,来看看为什么博士生会质疑:在农村,知识无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常培杰认为:知识人面对乡村时产生的无力感,很多时候是因为知识是规范的,但现实却是不规范的、按照潜规则运行的。知识人坚持的那一套东西,在现实面前往往行不通。如果不和县乡一级政府人员打交道,你就不会明白中国当代基层政治生态到底是什么样子,也不会明白它的运作逻辑。
农村的很多现实现象对人们的知识观的影响是,人们会认为不能转化为解决具体事情的能力、权力和财富的知识,都是无用的。这不是虚无的知识无用论,而是深入到中国人骨髓里实用主义的知识观。
至于说,证明给老乡看你有很好的政策判断能力、文化水平、大视野和修养,这无论对学子自己,还是对乡邻而言,都毫无意义,因为不用你证明,他们就已经知道。弄不好,别人说你“大”,亦即倨傲,显摆,瞧不起人。他们需要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权力、手段和资金,是能切实改善自家物质生活水平的能力和财富,而不是空谈和花拳绣腿。
几年前一位网友就正对农村知识无用论做过一些实地调查,他得出的结论是:能挣多少钱,在农村已经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父辈乡邻之间的谈话,大多是关于谁在外挣了多少钱,谁家挣钱在县城里买了房子。古人云,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现在则是,无论是英雄还是狗熊抑或是奸诈小人,有钱才是真好汉。一切向钱看,无论其他。诸如目前在家乡特别流行的观点:谁家让孩子上大学,谁家倒霉,花了钱,出来还没啥大作用,又不是铁饭碗,现在到处都是大学生。还不如及早出来打工,赶上好机会,打工一个月也能挣好几千。由此而形成一种“宁愿打工也不读书”的社会风气。
几年前,《中华读书报》提出,新“读书无用论”其实体现出贫困者对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矛盾的困惑。《中国青年报》则认为,新“读书无用论”背后是一种“农民理性”。对于农民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生存,而不是发展。在一个两难问题面前,他们最终将选择“代价最小化”,而不是“利益最大化”。农民认为“读书无用”,更多时候,并不是认为读书后的“期望收益较小”,而是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
其实,许多贫困地区农民对于知识的重要性并非没有认识,可是,有两大现实困难又使他们感觉读书“无用”:一是巨额的教育费用;二是教育投资回报的潜在性和迟缓性。教育投资表现为人力资本的增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虽然是受用终身,却难以有形化,而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是希望对孩子的投入能够立竿见影。读书不能带来眼前困境的好转,而不读书更看不到希望,家长和学生陷入两难。所以,新“读书无用论”是贫困者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矛盾的困惑,“赌博”一说可以最形象地表明他们对现实困境的迷茫。
@薛家明返乡博士“知识的无力感”,是现有知识结构不能改变现状的恐慌表达。因此,与其吐槽“知识的无力感”,不如全面的认识自己,补强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城市里的进步力量反哺乡村的可能就存在。
@刘建国这只是农村转型问题的缩影,不需要过度指摘和褒扬。对于我们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这篇笔记中应该反思农村转型中的阵痛,如何去应对解决这些问题,让农村的转型真正不再遭遇掣肘和障碍。我们需要关注的,并不是农村的今天在哪里,而是农村的明天在哪里。@戴先任现在流行读书无用论——一则,一些个案遮蔽了大多数现象;二则,一些“读书人”过高估计自身价值;三则,社会日益多元化,想实现自身梦想,确实不止只有读书一途;四则,也是农村学子向上流动 通道壅塞所致。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读书多的人比读书少的人收入肯定要高。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应对,而不能惊慌失措,不能过于留恋过往,而应坚定执著勇往 直前,但也应该在行进中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减少改革带来的“副作用”。
就这一新闻事件,教育家熊丙奇发表评论:总体而言,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围绕升学而设计的,学生从小学学习的知识,就在准备未来的中考、高考。具体特点是,除中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学习,都被边缘化,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心理教育这些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的教育,都不被重视。
升学教育模式,对于农村来说,就是“背井离乡”的教育,以学生能走出农村,到城市去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这种教育是难以持续的,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也存在诸多弊端,最典型的是,农村的优秀人才流失,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只有打破升学教育模式,让基础教育不只是围着升学转,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以培养自食其力、能改变完善自身生活的劳动者为目标,重新构建我国的升学考试制度、人才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重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人格教育,知识的无力感才会消除——这些知识不只是派升学的用场,而是服务于每个受教育者的生活、成长,对于农村来说,这也是改变农村的根本力量,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让农村成为青年人的事业舞台,而不是每年一度春节回去看看的一个被荒芜的地方。
(东方剪报)
* 联系人: | 请填写您的真实姓名 |
公司名称: | 请填写您的公司名称 |
* 手机号码: | 请填写您的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 |
* 描述: | |
相关资讯
同类文章排行
- 【敏感话题】为什么博士生会质疑:在农村,知识无用?
- 两会舆情观察:舆论期待推进依法反腐、制度化反腐
- 洋奶粉测评引发乳企舆情危机
- 民生无小事,热度有多高?
- 柴静回应传闻:不抽烟基本不开车
-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废除嫖宿幼女罪并入强奸罪
- 国家信访局:给习大大的信近15%是意见建议
- 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宪法日放假 网友一边倒支持
- 【舆情快报】京津冀部分干部民众互指对方污染影响本地
- 朱和平:军队和地方出现团伙性腐败